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通知 |
|
作者:時間:2015/8/13 來源: 瀏覽:4791 次 | |
發改經貿[2010]130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發展改革委: 根據《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8號),為指導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我委組織編制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產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會對生鮮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對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消費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地區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按照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緊緊圍繞構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適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初步建立冷鏈物流技術體系,制訂推廣冷鏈物流規范和標準,加快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冷鏈物流企業,形成設施先進、管理規范、網絡健全、全程可控的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體系,以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和流通成本,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產品品質和消費安全。
附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二○一○年六月十八日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生鮮農產品的產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會對生鮮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對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消費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健康發展,特制訂本規劃。規劃期為2010-201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 我國現代農產品儲藏、保鮮技術起步于上世紀初,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生鮮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及運輸等環節逐步得到應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儲藏保鮮技術迅速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得到較快發展。 1、農產品冷鏈物流初具規模。我國是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目前蔬菜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60%,水果和肉類產量占30%,禽蛋和水產品產量占40%。近年來我國生鮮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冷鏈物流比例逐步提高,目前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5%、15%、23%,冷藏運輸率分別達到15%、30%、40%,冷鏈物流的規模快速增長。 2、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目前全國有冷藏庫近2萬座,冷庫總容量880萬噸,其中冷卻物冷藏量140萬噸,凍結物冷藏量740萬噸;機械冷藏列車1910輛,機械冷藏汽車20000輛,冷藏船噸位10萬噸,年集裝箱生產能力100萬標準箱。 3、冷鏈物流技術逐步推廣。生鮮農產品出口企業率先引進國際先進的HACCP(危害分析和臨界控制點)認證、GMP(良好操作規范)等管理技術,普遍實現了全程低溫控制。大型肉類屠宰企業開始應用國際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從屠宰、分割加工、冷卻成熟等環節低溫處理起步,逐漸向儲藏、運輸、批發和零售環節延伸,向著全程低溫控制的方向快速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鏈處理技術廣泛推廣,推動水產品和反季節果蔬為代表的高價值量農產品冷鏈迅速興起。 4、冷鏈物流企業不斷涌現。中外運、中糧等社會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強化與上下游戰略合作與資源整合,建立國際先進的冷鏈設施和管理體系,積極拓展冷鏈物流業務;雙匯、眾品、光明乳業等食品生產企業,加快物流業務與資產重組,組建獨立核算的冷鏈物流公司,積極完善冷鏈網絡;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完善終端銷售環節的冷鏈管理,加快發展生鮮食品配送。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呈現出網絡化、標準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態勢。 5、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逐步完善。國家高度重視冷鏈物流發展,在近幾年下發的中央1號文件中均強調要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建設,促進農產品流通。一些冷鏈物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先后頒布實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規逐步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重要性進一步被消費者認識,全社會對“優質優價”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 但是,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化、系統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與發展現代農業、居民消費和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現在:一是鮮活農產品通過冷鏈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冷鏈流通的比例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歐、美、加、日等發達國家肉禽冷鏈流通率已經達到100%,蔬菜、水果冷鏈流通率也達95%以上),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冷鏈物流各環節缺乏系統化、規范化、連貫性的運作,部分在屠宰或儲藏環節采用了低溫處理的產品,在運輸、銷售等環節又出現 “斷鏈”現象,全程冷鏈的比率過低。二是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能力嚴重不足。我國設施整體規模不足,人均冷庫容量僅7公斤,冷藏保溫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0.3%,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現有冷凍冷藏設施普遍陳舊老化,國有冷庫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區域分布不平衡,中部農牧業主產區和西部特色農業地區冷庫嚴重短缺,承擔全國70%以上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功能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三是冷鏈物流技術推廣滯后。生鮮農產品產后預冷技術和低溫環境下的分等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手段尚未普及,運輸環節溫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發達國家廣泛運用的全程溫度自動控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四是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滯后。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優質優價的機制仍沒有形成,冷鏈物流的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滯后。現有冷鏈物流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實力弱,經銷規模小,服務標準不統一,具備資源整合和行業推動能力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剛剛起步。五是冷鏈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不健全。規范冷鏈物流各環節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冷鏈物流各環節的設施、設備、溫度控制和操作規范等方面缺少統一標準,冷鏈物流各環節的信息資源難以實現有效銜接,在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相關管理辦法和操作規范在我國尚處于推廣的起步階段。 (二)面臨的形勢 從國際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的經驗看,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而且提高了農業效益。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適應農產品大規模流通的客觀需要。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區域和品種布局日益優化,使農產品流通呈現出了大規模、長距離、反季節的特點,對農產品物流服務規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隨著農產品區域生產布局的細化,農業特色產區加快發展,生鮮農產品的區域規?;a出,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農產品跨地區保鮮運輸;二是農產品反季節銷售加快發展,急需進一步提高低溫儲藏保鮮水平。從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結構加快調整優化的需要看,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也是適應我國生鮮農產品大規模流通的客觀需要。 2、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滿足居民消費的必要保證。隨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消費規??焖僭鲩L,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新鮮度和營養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已經成為提升農產品消費品質,減少營養流失,保證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是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必要保證。 3、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以上;同時,受到生鮮農產品集中上市后保鮮儲運能力制約,農產品“賣難”和價格季節性波動的矛盾突出,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時有發生。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既是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間接節約耕地等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帶動農產品跨季節均衡銷售,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 4、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我國生鮮農產品生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是由于冷鏈發展滯后,我國蔬菜、水果出口量僅占總產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不斷提高進口農產品準入標準,相關質量、技術和綠色壁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障礙。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已經成為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突破貿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緊緊圍繞構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適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加快冷鏈物流技術、規范、標準體系建設,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培育冷鏈物流企業,建設一體化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以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和流通成本,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產品品質和消費安全。 (二)基本原則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農產品生產規模與布局狀況,分析產品流量、流向及其儲運的技術要求,綜合考慮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習慣以及交通區位等條件,制定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優化冷鏈物流發展布局。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產地與銷地之間,在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消費習慣方面的差異,結合果蔬、肉類、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 3、市場運作,政府扶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管理企業化、運作方式市場化。政府要加強發展規劃、法律法規體系、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對重點冷鏈物流項目給予扶持,為冷鏈物流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4、重點突破,扶優扶強。借鑒發達國家冷鏈物流發展經驗,選擇對消費安全影響大以及價值量高、生產規模相對集中的農產品優先發展冷鏈物流。當前要優先發展豬肉等肉類產品和水產品冷鏈物流,鼓勵果蔬產品根據國內市場消費變化和出口產品品質要求逐步發展。要集中資金重點支持經營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做強做大。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規模大、技術新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冷鏈物流核心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冷鏈物流企業,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上下游銜接、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標準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水平顯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果蔬冷鏈物流進一步加快發展。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5%、8%、10%以下。 三、主要任務 (一)推廣現代冷鏈物流理念與技術 進一步加大對全程冷鏈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的認知度,營造促進品牌生鮮農產品銷售的商業氛圍,促進優質優價,擴大銷售規模。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利用冷鏈物流理念與技術,在產后商品化處理、屠宰加工環節實現低溫控制,促進生鮮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加強與下游企業的冷鏈對接,穩妥推進冷鏈物流服務外包。鼓勵流通和冷鏈物流服務企業運用供應鏈管理技術與方法,實現生鮮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運作。加強各相關企業溫度監控和追溯體系建設,實現農產品在生產流通各環節的品質可控性和安全性。 (二)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體系 重點制定和推廣一批農產品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建立以HACCP為基礎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積極推行質量安全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一是制訂各類生鮮農產品原料處理、分選加工與包裝、冷卻冷凍、冷庫儲藏、包裝標識、冷藏運輸、批發配送、分銷零售等環節的保鮮技術和制冷保溫技術標準。制定冷鏈各環節有關設施設備、工程設計安裝標準;二是圍繞生鮮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和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制定數據采集、數據交換、信息管理等信息類標準;三是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HACCP、GMP、GAP(良好農業規范)、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等質量安全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四是對于肉類、水產品等密切關系居民消費安全的產品,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 (三)建立主要品種和重點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鼓勵肉類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積極發展覆蓋生產、儲存、運輸及銷售整個環節的冷鏈,建立全程“無斷鏈”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重點發展豬肉冷鏈物流,減少生豬活體的跨區域運輸,積極發展從中部、華南地區到珠三角、長三角、港澳等沿海地區,從東北地區到京津地區的冷鏈物流體系。圍繞肉類屠宰加工企業,加快大中城市豬肉冷鏈配送發展,推廣品牌冷鮮肉消費。積極發展牛羊肉冷鏈物流,逐步完善從中部地區到京津、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西北地區到中亞和中東市場,西南地區到華南地區的牛羊肉冷鏈物流體系。 加快推廣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積極培育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為重點的水產品產銷集中區,進一步完善水產品超低溫儲藏、運輸、包裝和加工體系,促進遠洋等高端水產品消費。積極推動黃淮海、東南沿海、長江流域等水產品優勢產區到中西部大中城市的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高內陸居民水產品消費量。 逐步推進果蔬冷鏈物流發展。適應市場需要,選擇部分高價值的特色蔬菜、水果,推廣產后預冷、初加工、儲存保鮮和低溫運輸技術,發展一體化冷鏈物流,建立跨地區長途調運的冷鏈物流體系,促進反季節銷售。積極推動蘋果、柑橘、葡萄、香梨、熱帶水果等特色水果產區到大中城市的水果冷鏈物流體系,以及蒜苔、蘆筍等反季節蔬菜和特色蔬菜的南菜北運、東菜西輸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積極推進乳制品、冰淇淋、速凍產品等其他產品的冷鏈物流發展。 (四)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 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鼓勵大型生鮮農產品生產企業從生產源頭實現低溫控制,積極發展冷鏈運輸和低溫銷售,建立以生產企業為核心的冷鏈物流體系。鼓勵企業在產地、銷地建設低溫保鮮設施,實現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冷鏈物流的高效對接。鼓勵大型零售企業加快生鮮食品配送中心建設,在做好企業內部配送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中心。 (五)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加快各類保鮮、冷藏、冷凍、預冷、運輸、查驗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從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批發市場等重要農產品物流節點的冷藏設施建設,在大中城市周邊加快規劃布局一批生鮮農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大力改善農產品加工環節的溫控設施,建設經濟適用的農產品預冷設施;配備節能、環保的長短途冷鏈運輸車輛,推廣全程溫度監控設備;完善與冷鏈物流相配套的查驗與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快速準確的檢測設備和試劑。 (六)加快冷鏈物流裝備與技術升級 加快節能環保的各種新型冷鏈物流技術的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和吸收,重點加強各種高性能冷卻、冷凍設備,自動化分揀、清洗和加工包裝設備,冷鏈物流監控追溯系統、溫控設施以及經濟適用的農產品預冷設施、移動式冷卻裝置、節能環保的冷鏈運輸工具、先進的陳列銷售設備等冷鏈物流裝備的研發與推廣,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不斷提高冷鏈物流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 (七)推動冷鏈物流信息化 依托各類生鮮農產品優勢產區、重要集散地區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費地區,建立區域性各類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優化配置冷鏈物流資源,為建立冷鏈物流產品監控和追溯系統奠定基礎。鼓勵市場信息、客戶服務、庫存控制和倉儲管理、運輸管理和交易管理等應用系統軟件開發,健全冷鏈物流作業的信息收集、處理和發布系統,全面提升冷鏈物流業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廣應用條型碼、RFID(無線射頻識別)、GNSS(全球定位系統)、傳感器技術、移動物流信息技術、電子標簽等技術,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系統平臺。明確冷鏈物流信息報送和信息交換的責任機制,提高政府監管部門的冷鏈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提高行業監管和質量保證水平。 四、重點工程 (一)冷庫建設工程 鼓勵肉類和水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冷鏈物流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零售企業等經營主體,在技術改造和充分利用現有低溫儲藏設施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一批設施先進、節能環保、高效適用的冷庫,滿足全社會對儲藏設施的急需。到2015年,推動全社會通過改造、擴建和新建,增加冷庫庫容1000萬噸。 (二)低溫配送處理中心建設工程 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在大中城市周邊規劃建設一批具有低溫條件下中轉和分撥功能的配送中心,集中完成肉類和水產品分割、果蔬分揀以及包裝、配載等處理流程,形成冷鏈長短途有效銜接、生產與流通環節緊密聯系的物流體系,促進其與上游的屠宰加工企業、批發市場以及下游的超市等零售市場協同推進冷鏈發展。 (三)冷鏈運輸車輛及制冷設備工程 鼓勵大型冷鏈物流企業購置冷藏運輸車輛,到2015年,爭取全社會新增冷藏運輸車4萬輛,大幅度提升冷鏈物流企業的冷鏈運輸能力,提高我國生鮮農產品的冷鏈運輸率;鼓勵肉類和水產品加工、流通和銷售企業購置預冷保鮮、冷藏冷凍、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工具等冷鏈設施設備,提高冷鏈處理能力,逐步減少“斷鏈”現象的發生。 (四)冷鏈物流企業培育工程 根據我國生鮮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格局,重點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經營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采用政策傾斜等方式,鼓勵其創新物流服務模式,加強資源整合,拓展物流服務網絡,強化資產重組與戰略合作。 (五)冷鏈物流全程監控與追溯系統工程 按照規范化、標準化運作的要求,建設全程溫控和可追溯系統,充分利用現有的企業管理和市場交易信息平臺,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追溯系統。 (六)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工程 加快肉類特別是豬肉,以及水產品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大型肉類和水產品企業改造生產流水線及溫控設施,加強產品排酸、預冷等低溫初加工設施建設,積極推廣肉類和水產品冷藏運輸和全程監控技術,推動零售環節超市、大賣場冷柜銷售方式,形成“無縫化”連接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加強中央直屬豬肉儲備冷庫和地方豬肉儲備冷庫建設,依托企業冷庫完善豬肉儲備體系,提高政府對豬肉市場的調控能力。 (七)果蔬冷鏈物流工程 加強果蔬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和冷藏儲存環節建設,推動主要產區果蔬產品冷鏈物流設施條件的改善;大力發展冷藏運輸,逐步提高果蔬產品冷藏運輸能力;完善主銷區果蔬冷鏈配送設施建設,發展具有集中采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果蔬配送中心。鼓勵大型果蔬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果蔬儲運營銷企業加快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積極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第三方果蔬冷鏈物流服務企業。 (八)冷鏈物流監管與查驗體系工程 完善冷鏈物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中轉、進出口等主要環節的監管和查驗基礎設施建設。在冷鏈建設重點工程中,同步建設監管和檢測設施。依托現有監管和檢測資源,進一步提高主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配送中心、中轉中心、進出口口岸的查驗和檢測能力,提高監管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協調 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環節多、產業鏈長,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統一組織規劃實施,協調解決冷鏈物流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完善政策 兼顧農產品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特點,完善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辦法,擴大政策享受范圍。對冷庫建設新增用地,要在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的基礎上,合理安排用地。簡化冷鏈物流企業設立時的前置審批手續,放寬對冷鏈運輸車輛的城市交通管制;充分考慮冷鏈運輸車輛因增加保溫車廂和制冷機組使自重增加的特殊情況,合理確定運輸車輛的載重量;支持冷藏運輸車輛跨區域加盟,在車輛審驗、車輛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對冷鏈物流企業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與工業企業基本實現同價。 (三)整合資源 通過企業兼并重組、參股控股、合資合作等方式,整合現有生鮮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冷鏈物流企業以及港口、碼頭、航空航運交通樞紐的冷鏈物流資源,加快升級改造步伐和配套協作,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大型低溫物流中心,并采用現代經營理念、管理手段和運作模式,提高冷鏈物流整體質量與效率。 (四)增加投入 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對大型冷藏保鮮設施、冷藏運輸工具、產品質量認證及追溯、企業信息化等重要項目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扶持。要多方面拓寬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融資渠道。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要加大融資支持,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務。 (五)鼓勵創新 加強對冷卻冷凍、冷藏和信息化管理等冷鏈物流技術和設備的創新與研發,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新工藝新技術、新型高效節能的大容量冷卻冷凍機械、移動式冷卻裝置、大型冷藏運輸設備、冷藏運輸車輛專用保溫廂和質量安全追溯裝置等進行集中攻關與研制。 (六)培養人才 引導和推動高等學校設置冷鏈物流相關學科專業、開設相關課程,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職業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機構鼓勵扶持行業協會、企業及有關高校結合國內外實踐開展冷鏈物流職業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人才激勵與柔性機制,推動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將“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的專業(技能)方向增加至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 (七)完善法規與監督 完善冷鏈物流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加大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定力度;建立以HACCP為基礎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充分發揮現有部門和機構的作用,補充完善檢測項目和內容,建立全程質量檢查與監督機制。 |
|